作者:郑跃杰1 王晓川2 冯录召3 谢正德4 姜毅5 卢根6 李兴旺7 蒋荣猛7 邓继岿8 刘苗5 徐保平9 魏庄10 刘钢11 陆小霞12 金润铭13 刘智胜14 尚云晓15 舒赛男16 白燕13 陆敏17 刘光华18 罗万军19 崔玉霞20 叶乐平21 林丽开22 赵东赤23 申阿东24 邵剑波25 熊莉娟26 高立伟9 王天有27 赵正言28 杨永弘24 申昆玲9
通信作者:杨永弘,Email:yyh628628@sina.com;申昆玲,Email:kunlingshen1717@163.com
作者单位:1深圳市儿童医院呼吸科, 广东 深圳 518038;2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临床免疫/过敏科,上海 201102;3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群医学及公共卫生学院,北京 100730;4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北京市儿科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儿童危重感染诊治创新单元,北京 100045;5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儿科 430060;6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呼吸科 510623;7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中心 100015;8深圳市儿童医院感染科,广东 深圳 518038;9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呼吸科,北京 100045;10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儿童保健中心,北京100045;11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感染科,北京 100045;12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呼吸科 430016;13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儿科, 武汉430022;14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神经内科 430016;15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呼吸内科, 沈阳 110004;16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儿科,武汉 430030;17上海市儿童医院呼吸科 200062;18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福建医院,福建省儿童医院儿科, 福州 350005;19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 430016;20贵州省人民医院儿科,贵阳 550002;21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 100034;22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武汉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 430071;23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儿科 430071;24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北京市儿科研究所,北京 100045;25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放射影像中心 430016;26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感染性疾病科 430022;27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北京 100045;28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发育行为科,杭州 310051
郑跃杰和王晓川对本文有同等贡献
本文刊发于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21,36(18):1361-1367.
引用本文:郑跃杰,王晓川,冯录召,等.儿童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专家共识[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21,36(18):1361-1367.DOI:10.3760/cma.j.cn101070-20210902-01057.
摘要
自2019年12月以来,新型冠状病毒(novel coronavirus,nCoV)感染开始在全球流行, 2020年1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WHO)确认并命名此次引起不明原因肺炎的冠状病毒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简称新冠病毒),此后将该病毒引起的疾病命名为2019冠状病毒病(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2020年2月11日,国际病毒分类学委员会按病毒分类将新冠病毒命名为重症急性呼吸道综合征冠状病毒-2[1](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2,SARS-CoV-2)。目前新冠病毒感染仍在世界范围内肆虐,截至2021年9月10日,全球COVID-19确诊病例约2.22亿人,死亡人数近460万[2]。根据美国儿科学会报道,至 2021年7月29日,美国已报告419万儿童COVID-19病例,占美国所有确诊病例的14.3%,儿童报告发病率累计已达5.6%。感染COVID-19的儿童中,0.1%~1.9%需要住院治疗,病死率为0.00%~0.03%[3]。WHO监测数据显示,目前全球新冠病毒确诊病例的总病死率为1%~3%,5岁以下病死率约为7/100万[4]。Delta变异株使儿童COVID-19病例猛增,且一旦感染,重症率为1%,病死率为1/万[5],重症率和死亡率的增长已严重威胁儿童生命与健康。随着新冠病毒疫苗研制并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广泛应用,未接种疫苗的儿童和青少年人群病例的增加值得关注。据WHO监测数据显示,儿童新冠病毒感染病例的占比逐渐增加,<5岁和5~14岁年龄组病例的占比从2020年1月的 1.0%和2.5%分别升高至2021年7月的2.0%和8.7%[4]。
新冠病毒流行初期,儿童新冠病毒感染大多是家庭聚集发病而被传染,即儿童感染者的感染源大多来自家庭的成人患者。近期儿童感染者的增加可能成为新冠病毒社区传播的一个重要传染源。另外,儿童也是整个人群构建新冠病毒免疫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冠病毒感染儿童重症和死亡对家庭和社会将造成更大损害。因此,儿童和青少年群体进行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对于整个新冠疫情的防控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目前已有研究显示,儿童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美国已于2021年5月开始对12岁以上儿童和青少年进行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我国也在积极研究制定具体政策,在2021年7月批准3~17岁儿童和青少年开展新冠病毒灭活疫苗的紧急使用[6],并根据疫情发展形势、防控工作需要和相关人群的特点,组织专家研究制定针对3~17岁人群疫苗接种的具体政策,我国各省市儿童接种工作也按照梯次逐步推进、突出重点、保障安全、人群依序的原则来组织实施。
为了儿童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的顺利推进和实施,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等学术机构组织相关专家对儿童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形成了该共识。
新冠病毒是一种球形的单股正链核糖核酸(RNA)病毒,该病毒主要结构包括单股正链核酸(ssRNA)、刺突蛋白(spike protein,S蛋白)、膜蛋白(membrane protein,M蛋白)、包膜蛋白(envelop protein,E蛋白)、核衣壳蛋白(nucelocapsid protein,N蛋白)。研究表明,S蛋白负责识别并结合宿主细胞表面的受体,在病毒感染的入侵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由 S1和 S2两个亚基组成,S1亚基的受体结合域(receptor binding domain,RBD)能够识别并结合宿主细胞表面受体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2(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2,ACE2),S2 亚基的构象变化介导病毒包膜和宿主细胞膜之间的融合,从而导致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因此,S蛋白是疫苗研发的重要靶点[7]。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后机体可产生抗病毒抗体,其中中和抗体主要通过与S蛋白的RBD结合来阻断新冠病毒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结合,阻止病毒进入细胞。目前上市的新冠病毒疫苗主要有以下几种[8-9]:灭活疫苗、病毒载体疫苗、重组蛋白疫苗和核酸疫苗。各类疫苗的特点和作用机制如下:(1)灭活疫苗:采用体外培养病毒,通过加热或化学方法将其灭活,病毒失去致病力而保留抗原性,我国新冠病毒灭活疫苗是将新冠病毒培养于非洲绿猴肾(Vero)细胞中,之后灭活并采用氢氧化铝佐剂以提高免疫原性,可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2)病毒载体疫苗:将S蛋白基因插入改造后的非致病性的活病毒载体中制备的疫苗,我国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AAV)载体新冠病毒疫苗(5型腺病毒载体)是将S蛋白基因重组到DNA缺陷型5型AAV病毒内,基因重组AAV在体内表达S蛋白抗原,并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3)重组蛋白疫苗:使用病原体中具有免疫原性的特定部分或亚单位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制备疫苗,我国重组新冠病毒疫苗是将直接参与宿主受体识别的RBD基因重组到中国仓鼠卵巢(CHO)细胞基因内,在体外诱导表达RBD二聚体,再用氢氧化铝佐剂以提高免疫原性,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4)核酸疫苗:包括mRNA疫苗和DNA疫苗,目前使用的是将编码新冠病毒S蛋白抗原的外源性基因(mRNA)直接导入人体细胞内,利用人体细胞表达和合成S蛋白,诱导产生抗S蛋白抗原的免疫应答,目前临床应用的主要是mRNA疫苗。
目前我国已有7个生产企业的新冠病毒疫苗获批附条件上市或紧急使用,附条件上市的包括3个新冠病毒灭活疫苗和1个AVV载体疫苗(5型腺病毒载体),紧急使用的是1个新冠病毒重组蛋白疫苗(CHO细胞)和2个核酸疫苗。WHO批准紧急使用的新冠病毒疫苗见表1,包括我国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简称中国生物)的灭活疫苗(BBIBP-CorV)和北京科兴中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简称北京科兴)的灭活疫苗(CoronaVac)。中国生物的灭活疫苗BBIBP-CorV和北京科兴的灭活疫苗CoronaVac对成人均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保护效力及安全性。一项关于BBIBP-CorV疫苗的 Ⅲ 期临床试验显示[18],接种2剂疫苗后,受试者组中和抗体阳性转换率达100%,疫苗保护效力为78.1%。安全性良好,不良反应多为注射部位疼痛,程度轻。一项关于 CoronaVac 疫苗的 Ⅰ/Ⅱ 期临床试验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