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医药卫生报》在第26期,全文刊发了我院领导撰写的医院管理政策评论性文章“看病难看病贵之我见”一文。《医药卫生报》是由卫生行政部门直接主办的卫生政策周刊报纸,是我国少数几种直接以宣传国家和地方医药卫生政策为目的的大型报刊之一,在全国有十分广泛的读者群体。
附,“看病难看病贵之我见”刊登文章。
看病难看病贵之我见
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妇幼保健院 杨君
对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有人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他们认为,与许多国家相比,中国这一问题并不明显。近年来,党和政府大力推进医改,看病难、看病贵确切来讲是“看大病难、看小病贵”。
先说看病难问题。我们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一些中心城市的大医院,每天车水马龙,人满为患,患者看病难问题显而易见。形成极大反差的是,在大多数一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及村卫生所,却是门可罗雀,显然不存在看病难问题。如果大病、小病都要舍近求远上大医院,不可避免会造成看病难问题,特别是让大医院把精力都消耗在一些小病患者身上,“看大病难”问题就会积重难返。
再说看病贵问题。笔者曾做过这样的调查,一个普通感冒病人,如果在一个社区医院就诊,可能花费几元钱、十几元钱就解决了问题,根本就不存在什么看病贵的问题。但如果一个普通感冒病人上大医院就诊,一次门诊少说要花费几十元、上百元甚至上千元,的确存在看病贵问题。从这个角度去看,的确存在着“看小病贵”的问题。
“看大病难、看小病贵”的根源首先是资源分配不合理。目前,医疗卫生市场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就是错位就医,三级医院去看二级医院、一级医院都能解决的病,基层医疗机构基本无病可看。基层医生无病可看待遇就低,致使大量人才流失,依靠政府提供的微薄工资来引导医学院校毕业生到基层医疗机构就业,那是一厢情愿;即使有风格高尚、只讲奉献的人,如果让他们在基层医疗单位每天看三五个感冒病人,对其职业成长是极其不利。其结果就是基层医疗机构技术滑坡,一医难求,不能引入和留住优秀人才。而在一些大医院,每天患者“人满为患”,一名门诊医生往往半天就需要接诊数十名患者,怎么能强调技术质量,又何谈优质服务?
“看大病难、看小病贵”根源还在于行政监管的错位。技术兴业的进步和发展应该是做精、做优、做强,而我国大型公立医疗机构往往追求的是做全、做多、做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一般是把业务收入、人均收入、就诊人次和出院人次的总值作为衡量医疗机构的重要指标,而这些应仅适用于基层医疗单位的工作指标。对大医院,疑难病例就诊人次、就诊率,高危病人接诊人次、接诊比例,高难度病人接诊人次,高难度、尖端或复杂手术所占比例等指标,应该是考核的重中之重。群众需要大医院解决的是疑难病例,高危病例,高难度、尖端或复杂手术,而不是与基层医疗单位争夺普通病源,这才是导致“看大病难、看小病贵”的重要原因。高端公立医疗机构不注意病源质量而重视业务数量,是中国医疗资源最大的浪费。这不仅浪费高端医疗资源,也直接影响基层医疗单位的良性发展,更阻碍我国医疗技术的进步。
在白垩纪时期,大腕龙食量巨大,体型笨重,反应迟钝,在一个时刻充满杀机的世纪,为什么能悠然生存数万年,专家解释认为,成年大腕龙仅仅是因为体型庞大,让很多身手敏捷的优秀肉食动物不便下口,才得以生存,这当然得益于大自然的恩惠。但生物学家分析认为,导致大腕龙群体灭亡的直接原因正是其巨大的食量和笨重的体型,大自然总在执行优胜劣汰的游戏规则。与国外的一些成功医疗机构比较,我国大型公立医疗机构办院理念有本质的区别,这正是制约我国医学技术创新、尖端医学技术发展和优秀医疗技术人才成长的重要原因。
新医改的基本原则是“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这的确是中国医改的一剂良方。新医改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医改之路仍然崎岖而漫长,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坚持这一原则,中国式医改一定会成功,一定会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也一定你能解决好“看大病难、看小病贵”问题。